核磁共振與分子科學交叉研究院/化學與化工院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5-03-21 發布者: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浏覽次數:

近日,我校核磁共振與分子科學交叉研究院/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教授段博、鄭安民團隊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展開研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了題為“Competing Self-Assembly to Access Helical Chitin Nanofibers for Advanced Chitinous Materials”的重要研究成果(DOI: 10.1002/adfm.202503547)。該研究創新性提出“競争自組裝”策略,首次通過精準調控甲殼素分子鍊的化學特性,成功制備出具有螺旋結構的再生甲殼素納米纖維。這一成果不僅攻克了結晶性高分子納米尺度可控組裝的難題,更為開發高性能環保材料、3D生物打印等前沿應用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論文通訊作者為段博、鄭安民和陳攀教授,我校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結晶性高分子(如甲殼素、聚苯胺、芳綸等)因其優異的機械強度、結構功能性和穩定性,在生物醫學、能源材料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這些材料分子間作用力極強,導緻其溶解性和熔融加工性能較差,難以通過傳統方法實現納米尺度可控組裝。目前,制備此類納米材料主要依賴“自上而下”的剝離方法,但該方法受限于原料的聚集态結構,難以實現結構設計的靈活性和産品質量的一緻性。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分子自組裝策略雖能徹底打破原有聚集結構,為構建層級有序的納米結構提供豐富設計空間,卻因分子間強相互作用導緻自組裝過程過快,難以精确調控。

針對上述挑戰,研究團隊提出“競争自組裝”概念——通過均相體系中的可控脫乙酰化處理,精細調節甲殼素分子鍊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巧妙利用甲殼素與殼聚糖晶體結構的差異,在脫乙酰度(DD值)為26%-37%時,誘導分子鍊同時競争形成兩種晶體結構:α-甲殼素與水合殼聚糖。這種動态平衡有效削弱了甲殼素分子鍊間的相互作用,既抑制了過度聚集導緻的宏觀沉澱,又将自組裝過程限制在納米尺度,成功實現了甲殼素納米纖維聚集态結構的精準調控。尤為重要的是,整個制備過程僅需堿性水溶劑溶解、陳化和透析過程,綠色高效且适合大規模生産,颠覆了傳統納米纖維制備依賴複雜設備或高能耗工藝的局限。

由再生甲殼素納米纖維構建的薄膜材料展現優異力學性能,在柔性電子、環保包裝領域潛力巨大。不僅如此,基于納米纖維的3D打印墨水可實現複雜結構的精準成型,為組織工程、再生醫學提供新工具。未來有望拓展至能源儲存、智能傳感、仿生材料等領域,助推材料科學從“微觀設計”向“宏觀性能”的跨越式發展。

原文鍊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03547

下一條:核磁共振與分子科學交叉研究院/化學與化工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