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話思維敏捷,條理清晰,态度謙和。這就是我眼前的李軒科教授。
4月3日下午,我打通了李教授辦公室的電話。顯然他的工作很繁忙,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總算答應了在翌日的中午,擠出一點時間來和我聊聊。
我把采訪的地點就選在了李教授的辦公室裡。
辦公室地方不大,擺放了書櫃、辦公桌之後,再安放兩張座椅人的進出就不怎麼方便了。環視一周,不僅書櫃裡陳列着各種各樣的書籍資料,連桌面上除了電腦、電話、打印機之外,也都滿堆着數據表格等各種資料。
“您這裡不像是一個辦公室,看起來倒更像是個工作室。”我不禁感慨。
“其實就是一個工作室。每天中午在學校食堂一吃完飯,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回到這裡來繼續上午的工作的。”李教授淡定地說。
李軒科教授1985年畢業于湖南大學。1988年在我校修完碩士。2000年從中國科學院修完博士。2001年破格評為教授,200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李教授現任我校高溫陶瓷與耐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SCI入選期刊《新型炭材料》學術編委,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的審稿人。在新型炭材料研究領域,李教授已獲得了十多項國家和省市項目基金的資助,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十項,目前已獲準六項。近年來,在國内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李教授發表的論文篇數已逾100,其中SCI收錄的達到了21篇。
自2003年以來,李教授主持和參與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863計劃、國防民口配套等項目,獲得湖北省優秀中青年團隊計劃以及多項省市重大項目基金的資助。但是,他沒有輕易地滿足,因為科研沒有止境,沒有國界。李教授尋找着機會,想讓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升到更高更大的國際平台上去接受檢驗———他期望看到更遼闊的風景線。
2001年春天,李軒科教授赴英國利茲大學做了三個月的訪問學者,李教授富有創新的科研工作,得到Leeds大學Brian Rand教授的贊賞。2004年經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9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C60的發現者之一Harold W Kroto爵士的推薦,通過英國皇家協會組織的多次評議,李教授與Rand教授合作于2004年8月獲得英國皇家協會的資助,入選英國皇家協會中國夥伴(Royal Society China Fellow)計劃。于是,2005年-2006年李教授赴英工作。在旅英工作的兩年間,其在研究工作中不斷表現出來的自主創新思路和嚴謹勤奮的科研工作态度,赢得良好口碑,并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其中SCI收錄文章六篇。旅英工作期間的研究成果分别在2005年英國利茲舉行的EMAG-NANO 05: Imaging, Analysis and Fabrication on the Nanoscale國際學術會議和2006年7月中旬在蘇格蘭阿伯丁召開的Carbon 2006國際炭材料會議上作了口頭報道。
毋庸諱言,李教授出國工作的經曆,進一步開闊了他的科學視野,豐富了他科研工作的經驗,實現了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升到國際平台的理想,更重要的是為他日後回國工作積攢了足夠的後勁和自信。
說到這次歸國回校,學校領導們為改善自己的科研條件和工作環境,用心良苦,提供了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時,李教授頗感欣慰。我看得出,他的内心充滿了感動、感激,當然也有了更重的責任。
旅英期間,面對國外先進的科研實驗條件和發達的國際科研平台,李教授心心念念的總是母校。比如,他利用自身赴英工作的便利條件,竭誠為武科大擴大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工作牽線搭橋。去年“五一”期間,李教授還親自陪同利茲大學知名教授Rik Brydson從英倫回到學校來為師生們講學,并促成了武科大與英國利茲大學科研合作協議的成功簽訂。李教授本人則抓住時機,與利茲大學的學者共同申報國家自然基金和英國EPSRC基金以及國際合作基金,并成功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的資助,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了本專業領域的科研合作工作,以實際的行動促進着武科大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的活躍與發展。今年來我校學習交流的英國利茲大學博士研究生Tom Skid?鄄more,目前正在李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工作。在國内,對本校本院的發展進步,那李教授更是義不容辭,去年化工學院申請“化學工程與工藝”博士點,李教授和他的實驗室的同事承擔的十幾個課題項目,為學院申博成功做出了很大貢獻。
李教授嚴謹治學,鐘情科研。提到科研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李教授談起了自己的切身體驗。他說,“搞科研一定得要靜心、專心和耐心。科研與種地不同,并不一定就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時候一個研究課題做了好幾年都都出不了什麼成果。因此急功近利、浮躁的人是搞不好搞科研工作的。”他強調,“科研工作者首先得讓自己修煉成人,因為科學研究是件很艱苦的活計,不能隻靠有聰明的頭腦就行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興趣、信心、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搞科研的人要勤于思考,思考時的關鍵是要捕捉住稍縱即逝的,哪怕一閃念的想法,然後執着一念地,堅持幾十次、上百次的試驗。說不定你正感到山窮水盡、精疲力竭時,就有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這也就是科研工作的魅力所在。”李教授又特别強調說,“很多科研項目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與人協作對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是很重要的。”
談起他在國外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最大感受,李教授說,那就是那裡的學術氛圍濃厚和學術交流頻繁。他說,中國的學生勤奮和聰明兩樣都不缺,但缺少科研學術的氛圍和實驗技能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略顯不足。所以,他堅持讓他所帶的碩士博士每月舉辦一次學術研讨會,他說旨在給大家搭建一個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研讨環境,激發學生們在思維的碰撞中,去學會探索思考,學會自主創新,學會發明創造。在研讨會上,他總是很平等地參與學生們的讨論。有時學生們會為一個學術問題,不惜與他争得面紅耳赤。而每當這種時候,李教授都會為敢與自己争論不休的學生暗暗竊喜,由衷叫好。
李教授是絕不主張一味埋頭做盲目研究的。“出了問題就要及時分析,找出原因,有時候甚至化學試劑純度選用不當,都會導緻研究失敗,因此要及時反省和總結。”他舉了個例子,幾年前和同事一起做高純度納米碳管,制備出來的樣品老是達不到要求,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後來經多次反複檢驗論證,發現原來是所用試劑的純度不夠。換了高純度的試劑後,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李教授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也很嚴格。就拿學生的論文來說,遣詞用句是否切意妥帖,甚至标點符号的對錯他都會要求得一絲不苟。他的學生史勤恺說,對于實驗中出現的人為錯誤,他更是嚴厲呵斥到毫不留情的地步。在讓學生記牢犯錯誤教訓的同時,他又會手把手地教會學生如何去糾正錯誤。李教授是很愛護自己的學生的。他特别重視學生的人生安全。比如實驗室裡有很多高溫設備,他會經常親臨實驗室,查看通風櫥是否打開等細節,排查可能發生的事故隐患等等。他時時告誡學生們不要忽略一些看起來是細枝末節的東西。有很多實驗,他都是堅持和學生一起做,身體力行。實驗設備還經常需要調試,有時僅一個高溫爐子就要調試一兩個月,很多時候,學生們都還不是太懂,他就得親自動手,手把手地教。 除了自己的科研外,李軒科教授還指導博士、碩士及本科生畢業研究工作,承擔‘納米材料’的研究生教學工作。至今,李教授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在讀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他的學生左小華、袁觀明、蘇勇等都已申請國家專利,并在SCI和E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國内許多知名學者都兼任學校或學院的行政職務,他很慶幸自己沒有。他笑稱:“可能是自己的精力和能力不夠吧,我更喜歡專心搞好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離開李教授辦公室前,他囑咐筆者,切忌用“國内先進”,“國際領先”等相關字眼形容他的成績。他始終認為,自己隻不過是在自己領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罷了。提到專著,他謙虛地說,專著是一個人一生研究成果的結晶,自己這輩子能出一本小冊子供同行或愛好者們參考,就已經很是心滿意足的事了。
(記者 袁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