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淩淩——走進“微生物學”課堂

發布時間:2022-05-16 發布者: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 浏覽次數:

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李淩淩副教授為我校第二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獲得過全國高等學校化工類專業優秀課程思政案例二等獎。

“大家覺得什麼是解決疫情的殺手锏呢?”在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微生物學”課堂上,教師李淩淩結合當下疫情,就“新冠病毒”和同學們展開讨論。

有的說是舉國配合隔離,有的同學說是阻隔傳播途徑,有的說是堅持“外防輸入、内防反彈”總策略……

“面對病毒,藥物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疫苗是防治病毒的主要殺手锏。”李淩淩講述,在接種新冠疫苗後,機體會産生足夠的抗體,接觸到新冠病毒後互相綜合,不至于引起臨床發病。當大部分人群都接種新冠疫苗後,引起新冠病毒流行的幾率下降,不至于造成大範圍病毒感染流行。

“疫苗的研發離不開科學家和醫療工作者們的傑出貢獻,而新冠病毒變異很快,直至今天他們依舊在為此努力。”由疫情引入,李淩淩指明了學習生物工程專業的意義,現在一步步地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夠讓人類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可以做出正确的反應。

“8周的課程,40堂課,60多個小時的時間,不僅僅有前沿的科學知識,還有頗多的思想指引和啟發。”

經常穿插在李淩淩課堂中的,還有她的個人成長經曆。

出身醫學世家的她,耳濡目染下,立志想當一名醫生。但最後李淩淩卻來到了自己從來沒想過的生物學領域。

“既來之,則安之。”李淩淩笑談,在生物學領域照樣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研制出青蒿素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發出新冠疫苗的陳薇院士……他們都是國民的榜樣。”懷着濟世救民的心,李淩淩認為生物學和醫學一樣,同樣可以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國家的安全發展。

近20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生物醫藥産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李淩淩鼓勵同學們進軍生物醫療領域。

受到李淩淩老師的啟發,生物工程專業的黃靜也對自己今後的發展有了新的看法。黃靜是一名浙江學生,相比于其他同學,由于高考時是“3+3”模式,高中沒有學習過化學的她進入化工學院後常常對自己的專業感到無所适從,時常焦慮。“聽了李淩淩老師的課,我覺得生物學方向大有可為,我也想潛心在本專業學習,矢志報國。”

“課堂的知識總是有限的,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隻有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課下,李淩淩讓學生們自由組隊參加研讨,研讨的内容是當今時代前沿的科學命題,每個小組研讨一個主題,并提交研讨報告。

李淩淩說,這些聚焦前沿的科學命題對于一二年級的本科生來說可能還稍顯遙遠,但這是一次領略前沿的寶貴機會,也增強了他們日後做科研的底氣。

“和李淩淩老師一起學習的這段時間,我不僅在課上學到了不少東西,課下我也在積極探索科學的奧秘。”通過自主研讨,同學們了解了CAR-T療法、人體“清道夫”谷胱甘肽、組合生物化學等多項知識。

李淩淩主講的課程有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藥物化學、專業英語等。這些課程不僅傳播專業知識,更有迎難而上的科學精神、獻身科學的犧牲精神、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擔當。

“專業知識和思政育人是同向同行的關系,思政育人不能脫離專業知識,而應該通過‘點對點’地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在授課時自然而然地引出思政素材。”李淩淩說。

“希望我的學生都可以立足當下好好學習科學知識,成為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她期許。

上一條:吳曉琴:堅持是成功的底色 投入是工作的原則 下一條:唐詩:求真務實在平淡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