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微微泛黃的照片上,遒勁的毛筆字迹赫然寫着“武漢鋼鐵學院焦58-1畢業留念 67.7.22”。校史館的方青老師拿着這張46年前的珍貴照片激動不已。
25日下午,化工學院58級焦化專業的18位老校友一同去新校區圖書館校史館參觀。老校友将這張班級合影送給校史館珍藏。
24日下午,該班級的20位同學,相繼來到了校本部化工學院實驗樓的報告廳2205。
是什麼把闊别多年的同窗牽到了一起?46年前的照片背後到底藏着怎樣的感人故事?當時過着怎樣的艱苦生活?他們又是如何度過這些難關的呢?帶着這些問題,我走進了這些老前輩。
年齡最大,時間最早,感情最深
焦化專業58級老校友是原武漢鋼鐵學院組建的第一屆畢業生。1962年畢業後距今已有46年了。這批校友中年齡雖然差距很大,他們調侃着說最小的“小弟弟”李純田也有68歲。最大的現在已經81歲了。
此次同學聚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是退休教授李純田。據他介紹,焦化58級共有43位同學。他說,我們都是七老八十歲的人了。除去去世了的、行動不便的、在家帶孫子的、老伴不讓出來的,能來的都來了。為了通知一位老友參加聚會,他輾轉打了20多個電話。
24日下午兩點到三點,已經有十幾位老校友陸續來到了化工學院的接待點——教二樓報告廳。他們中有來自上海、廣東等外省的,一樣不遠千裡準時赴約。
闊别幾十年竟然能脫口叫出對方的名字。他們雖然有點老态龍鐘,但和故友見面時就立刻變得容光煥發。接着就有說不完的話。
一張畢業照,二十多封信
在和老同學回憶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時,彭永少老前輩從包裡拿出一副老花鏡和一個檔案袋。從檔案袋中取出他們的畢業照,雙手捏着這張照片。像鑒别古董一樣仔細的體味着當時的情景。接着他又拿出一個放大鏡,大家興奮地讨論着裡面的同學。還有其它的幾張畢業同學合影也被相互傳閱,像是稀世珍寶一樣被摩挲着。
幾十年的同學情誼豈是千言萬語說得盡,道得完?所有的真情都在67年的那個鏡頭咔嚓一聲的時候定格在一吋見方的相紙上。随着時光的流逝,同窗之情像一杯陳年老酒反而愈發香醇。喝着這香醇的老酒,難怪他們愈發迷醉了!
二十多封信的收信人都是彭永少,放在會議座上占了大半邊席位。這些信件是彭老和班上的老同學聯絡感情的紐帶。
區區尺素詩化般飄渺空靈化作心靈的絲帶,牽連着彼此的心一起跳動。李白詩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情深似海也許就是這樣了吧!
風雨同舟,共度難關
王定有老前輩說當時條件艱苦啊!他說自己10歲就當過挖煤的童工。當時入學,通身就一個人帶着幾本書,啥都沒有;伍東生前輩說他們學生年代說飯都吃不飽,有時還要去修鐵路;老校友戴慧芬則說,吃着不夠的就在馍馍裡夾樹葉……
然而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挺了過來。戴慧芬說,她、高勝林和柳淑娟當時是“調幹生”,每個月有48元的補貼。雖然要接濟家庭,但在班級上算是比較寬裕的同學。當時大學教育的旗号是培養“又紅又專的無産階級知識分子”。班上有兩個華僑,在當時是受排擠的。她們就一起分享糧票,被褥和衣服。
戴老前輩也說,自己今年74歲了,總是健忘。可是大家一起勞動、編劇、學騎自行車等學生時代的事情卻記得清清楚楚,怎麼忘都忘不了。
陳年的往事如過眼雲煙,早已蹤影無覓。然而那些美好的記憶是深深刻在腦海裡的印記,仍然記憶猶新。
陪伴着老校友遊覽新校區回來,滿頭銀發的戴老就坐在我的旁邊。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着,窗子上的水霧将這座城市的繁華半遮半掩。戴老看着窗外的車水馬龍,凝重的說:“這次能見個面真的很難得。我們相聚的日子有今天沒明天,下次聚會也許就隻有幾個人了。”
至此,我終于懂得了二字:友誼。心中的疑惑也解開了,心情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