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夏蓮,中共黨員,曾獲2020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後”特别資助,獲202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長期從事利用生物核磁共振技術研究細胞程序性壞死中澱粉樣纖維蛋白質結構,揭示了RIPK3同源澱粉樣纖維原子分辨率結構,為完善RHIM澱粉樣纖維細胞程序性壞死通路中的信号傳導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近5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top級SCI論文4篇,影響因子均在10分以上。發表論文期刊包括:JACS, PNAS, Cell Death Differ,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學術期刊。截止目前本人總共發表SCI論文6篇。
科研之路,興趣推動
吳夏蓮老師的科研之路,始于高中時的分科選擇。生物學是興趣所在,所以她毫不猶豫選擇學習了生物,并于大學專業選擇時選擇了偏生物學的專業。再加上自己對未知的好奇、對求真的渴望以及發現新知時的滿足與激動,吳夏蓮堅定選擇了走學術道路,考研讀博深造,走上科研之路。
科研方向,命中注定
最開始讀研時,吳夏蓮表示堅定選擇走癌症相關機理或其藥物研究路線。但是,研究相關課題的老師基本上都已經選定了學生,她隻能作罷。後面由于其它原因她選擇了從事結構生物學研究方向,她說“其實回頭想一想,當時隻把自己限定在一個方向上是不妥的,結構生物學其實也是藥物研發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而當時的我對結構生物學認識還非常淺顯,所以一直側重在當時接觸較多的癌症的分子機制研究這一塊。後面接觸結構生物學這一塊之後,我覺得結構生物學也很有趣。”生物固态核磁是一門比較深奧的技術方法,吳夏蓮剛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内心十分忐忑。但在接觸時間長後,發現了其有趣性,并逐漸适應,沉浸于課題研究中。可以說,課題的選定,是冥冥之中,是命中注定。
科研困難,樂觀以對
由于課題研究進度緩慢,吳夏蓮研究生時期所從事的部分課題成果在2018年被其它研究團隊搶先發表了,這就導緻了吳夏蓮産生了強烈的消極情緒,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我們這些年做的東西是白做了嗎”。但好在,吳夏蓮保持樂觀積極、不放棄的心态面對問題,迅速做出了調整。堅定選擇“夾縫求生”,轉換思路,适當調整方向,從另一個角度整理實驗思路,坦然迎接無限可能性。這件事情讓她意識到科研不僅是興趣,還是與時間賽跑;同時,科研思路需要合理規劃。據了解,吳夏蓮深受高中時期老師所講偉人光榮事迹以及自己研究時帶隊老師的個人經曆觸動和影響。每當感到疲憊時,她總會暢想自己在研究成功、取得豐碩成果、為社會做出貢獻時的美好光景以進行自我鼓勵、激勵,從而打起精神、繼續堅持,勢必要攻克這個問題。幸而,團隊的心血最終被肯定接受,相關論文成功發布。
科研純粹,榜樣激勵
問及榜樣,吳夏蓮提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導師陸珺霞。從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可以看出,陸珺霞對科研工作是純粹熱愛,無關功利。此外,她具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并明顯地表現出對學生寬容、對自己嚴格的特點:不會要求學生進行高強度工作,但自己在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情況下,仍然在辦公室裡度過自己的休閑時間。讓吳夏蓮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團隊出去開會的有一天晚上,沒什麼事情,陸珺霞在酒店裡打開了電視,并感慨這是她幾年來第一次看電視劇。對此,吳夏蓮深受震撼,并意識到興趣是最大的支撐,幹喜歡的事情會讓自己幹勁十足。懷着一腔熱血,保持科研的純粹性,前行就更有動力。
心态平穩,拓寬視野
“山外青山樓外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兩句話吳夏蓮銘記在心,也是她送給學生的話。前者道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因為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以謙遜的态度堅持學習。後者則強調了要保持平穩,屢遭不順切記不能氣餒,不能頹廢消極、退縮不前;頗為得勢時切記不能自傲,不能得意洋洋,自我膨脹。此外,吳夏蓮還提到要不斷汲取知識的養分,不要将自己的認知限定在一個框架中。可以通過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互鑒來打開眼界,也可以進行跨專業的會議、講座學習來拓寬知識面。不能将知識局限于自己感興趣的或是自己所在的專業,要力求全面發展。